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20个岗位 | 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农业研究院诚聘海内外优秀人才

学校简介:北京科技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拥有深厚的学术底蕴和卓越的科研实力。学校位于高校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地理位置优越,环境优美,交通便捷。1952年,学校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矿冶系科组建而成,现发展为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大学,是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首批“211工程”建设高校、首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入选“双一流”建设高校、获批国防科工局、教育部共建高校,是教育部批准全国首批建设人工智能专业的35所大学之一。2025年QS世界大学排名中,学校位列第430名,位于中国内地高校第24名。

研究院简介: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农业研究院前身为2016年成立的生物与农业研究中心,于2023年4月作为学校二级单位正式挂牌运行,于2024年11月成立研究院党委。研究院是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践行“大食物观”等重要指示精神,发展“新农科”以及战略新兴交叉学科的重要平台,现已发展成为具有影响力的生物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与应用转化基地。研究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下设5个优势互补、上下游联动、相互赋能的研究中心和1个地方研究院。

当前,学校正在依托研究院积极筹备组建北京科技大学现代农学院。根据发展需要,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作物科学、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生物农业前沿交叉技术等领域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人才及博士后研究人员,总计20个岗位。现向海内外同行发出诚挚邀请,欢迎入职北京科技大学!一起向未来!


一、招聘基本要求

1.应聘人员应具有良好思想政治素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高等教育事业,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身心健康,品行端正,遵纪守法,无任何不良记录。

2.应聘人员原则上应具有博士学位,可以是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出站人员、留学回国人员或京内调入人员,青年人才年龄在35周岁以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年龄要求可放宽。符合学校高层次人才引进条件的人员,按照学校有关政策执行。

3.拟聘人员如无博士后工作经历,原则上须在学校设立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进行研究工作。拟聘人员应具有博士学位,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年龄在35周岁(含)以下。

4.在作物科学、生物育种、智慧农业、生物农业前沿交叉技术等相关领域取得代表性研究成果,具有海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授予的博士学位或博士后研究经历者优先。

5.应聘人员根据个人能力水平和科研教学业绩,可以成立独立课题组(独立PI)、联合课题组(2-3年培育独立PI)或加入现有课题组等形式开展科学研究,鼓励优秀人才和领军人才以团队形式应聘,本次招聘岗位总计20个。

二、招聘学科方向

1.作物科学(5人):

研究方向与内容:

(1)基因功能与调控网络:开展作物产量、品质、抗病、抗逆和养分高效利用等重要性状基因挖掘,基因调控网络与信号传导通路解析,以及关键功能蛋白三维结构解析等研究。

(2)环境互作与适应性进化:开展作物响应生物/非生物胁迫的分子机制研究,包括光温水肥资源高效利用的遗传基础、抗病抗虫防御系统的分子遗传和表观遗传调控、逆境记忆与跨代适应进化规律等。

(3)分子设计理论构建:开展作物重要农艺性状相关基因组合效应评估、蛋白-核酸/代谢物互作界面预测、全基因组和分子标记辅助的遗传改良理论创新等研究。

岗位要求:

(1)拥有植物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生物化学或结构生物学等博士学位;熟练掌握基因克隆、蛋白互作、代谢组分析等技术。

(2)在本领域内发表过高水平英文论文;主持或主要参与过重要科研项目等。

(3)具备多学科交叉研究视野和经历、能独立设计实施复杂实验系统、且具有团队协作与科研攻关精神的优先考虑。

2.生物育种(5人):

研究方向与内容:

(1)关键生物技术开发:开展作物高效遗传转化体系优化与标准化、CRISPR/Cas系统改良与新型基因编辑工具开发、单倍体诱导技术及双单倍体快速纯合体系建立等研究。

(2)智能设计育种体系构建:开展全基因组选择模型与AI预测算法开发、多性状协同改良的分子设计路线优化、表型组-基因组-环境组多模态数据融合分析等研究。

(3)种质创新与分子育种:开展作物高产优质多抗基因聚合育种、抗病/抗逆分子模块精准导入、生物育种技术安全评价与产业化应用等研究。

岗位要求:

(1)拥有作物遗传育种、分子生物学或生物信息学等博士学位;熟练掌握基因编辑、遗传转化或全基因组选择等技术;具备田间群体构建与表型精准鉴定能力。

(2)具有高效遗传转化体系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构建、单倍体诱导系统建立或智能育种算法开发经历的优先考虑。

(3)掌握从实验室到田间的中试转化全流程、熟悉种业企业技术需求与品种审定规范、具有多学科团队协作与重大课题攻关能力。

3.智慧农业(5人):

研究方向与内容:

(1)农业智能感知系统:开展多模态农业传感器研发(作物生理信息原位感知芯片)、农业物联网深度优化(复杂环境自适应组网技术)、空地协同监测体系(无人机-机器人-卫星多维数据融合)等研究。

(2)AI决策中枢构建:开展农业数字孪生系统开发(虚拟农场建模与生长模拟)、多源数据挖掘(病虫害预警/产量预测/肥水优化模型)、区块链赋能的农产品溯源系统设计等研究。

(3)智能装备集群研发:开展农业机器人系统(表型采集机器人和自主作业机器人等)和智能农机具开发(变量施肥播种一体化装备和激光除草与靶向施药系统等)等研究。

(4)农业元宇宙创新:开展虚拟现实农情诊断平台、数字农场平行系统构建、农业知识图谱与智能交互系统等研究。

岗位要求:

(1)计算机科学、农业工程、自动化、机械与设计等相关领域博士学位;精通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算法(CNN、LSTM、强化学习等);掌握至少一种机器人开发框架(ROS/MoveIt等)。

(2)具有数字孪生平台开发经验者、参与过农业机器人产业化项目者或拥有多模态传感器融合研究背景者优先。

(3)熟悉农业生产全流程技术痛点、具备软硬件协同开发能力、具有农业AI模型轻量化部署经验。

4.生物农业前沿交叉技术(5人):

研究方向与内容:

(1)合成生物系统设计:开展光合作用人工增强元件开发、植物次生代谢物生物合成路径重构、植物-微生物跨界代谢通路重构等研究。

(2)智能仿生系统:开展植物神经信号传导模拟与AI建模、基于生物混编的农业传感器开发、跨物种生物计算系统构建等研究。

(3)新型交叉技术探索:开展量子点标记的作物病害早期诊断、空间生物技术农业应用研究、星地协同农业碳监测系统等研究。

岗位要求:

(1)具有两个及以上学科背景的复合型博士学位(或硕士/博士学位复合);掌握合成生物学、计算材料学或量子信息等前沿技术;在交叉领域发表过重要研究成果。

(2)具有生物-信息-材料三学科交叉研究经验者,参与过国际大科学计划者或拥有颠覆性技术专利者优先。

(3)具备定义新研究方向的能力,能主导构建跨学科实验范式。

三、支持条件

1.对于在相应学科取得国内外同行专家公认的突出业绩、学术水平、在本学科同类人员具有明显优势、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人才,可直接聘任为特聘教授/研究员或特聘副教授/副研究员。特别优秀者,按照学校有关办法纳入“北科学者”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

2.对于博士后研究人员,在学校薪酬基础上,合作导师可额外给予配套,上不封顶。入选国家博士后项目/计划人员的待遇叠加发放。在站期间可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学术业绩优异者,出站后可留校任教。

3.社保事宜均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执行,学校协助符合政策的人员解决子女入托入学。其他事宜面议。

四、招聘程序

(一)有意应聘者请将应聘材料发送至:nongye@ustb.edu.cn,邮件主题请注明:应聘学科方向+姓名+单位或毕业院校,应聘材料包括:

1.个人简历。含个人基本信息、教育及工作经历、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标注影响因子及中科院JCR分区)、获奖成果等。

2.附件材料。包括身份证/护照、学历学位证书、任职证明、科研项目证明、论文首页、获奖证明、专利证明等(附件材料可在通过第一轮面试后提供)。

(二)根据岗位需求及应聘者情况进行筛选。

(三)按程序进行面试、综合考察等相关环节。

(四)学校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汇总拟接收人员,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和程序确定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