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通知公告

通知公告

招聘|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农业研究院诚聘海内外优秀人才

研究院简介:北京科技大学生物农业研究院于2023年4月正式升级成为学校独立建制的二级单位,是学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践行“大食物观”重要指示精神,发展“新农科”以及战略新兴交叉学科的重要平台。生物农业研究院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下设5个优势互补、上下游联动、相互赋能的研究中心:植物基因研究中心、生物育种研究中心、智慧农业研究中心、食物营养研究中心和可持续农业与生物经济研究中心;已发展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生物农业科技创新平台与应用转化基地。

根据研究院发展需要,现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基因编辑、作物遗传育种、食品营养与健康、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经济等领域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优秀青年教师及博士后研究人员。生物农业研究院向海内外同行发出诚挚邀请,欢迎入职北京科技大学!一起向未来!

一、应聘须知

1. 应聘人员须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拥护中国共产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高等教育事业,具有较强的责任感、敬业精神和奉献意识。

2. 基本条件:

1)原则上具有博士学位,可以是博士研究生、博士后出站人员、留学回国人员或调入人员。

2)年龄在35周岁以下(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人员,年龄要求可放宽)。具有海外知名高校或科研院所授予的博士学位或博士后研究经历,在生物农业等相关学科领域取得代表性研究成果。

3)博士后:年龄在35周岁以下,获得博士学位一般不超过3年,在生物农业等相关学科领域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二、学科需求

1.作物基因编辑与重要基因功能解析方向:研究内容包括:1)作物基因组定向编辑技术开发、育种应用与分子育种应用分子设计育种。2)控制玉米育性、产量、抗病、抗逆和营养高效等重要性状基因的功能研究与分子机理解析及育种应用。要求具有较强的植物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基因工程与编辑技术、合成生物学、结构生物学或遗传育种等相关学术和研究经历,具有较强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发展潜力,英文科研论文写作功底扎实;具有基因编辑技术或合成生物学研究工作经历者优先考虑。

2.作物遗传育种方向:研究内容包括:1)通过GWASQTL定位、基因克隆及功能研究遗传转化等方法来挖掘控制玉米产量、品质、抗病、耐逆、养分高效等重要农艺性状的基因并解析其调控机制。2)综合利用基因编辑、单倍体诱导、标记辅助选择、分子设计育种等前沿技术,结合经典的育种途径,开展玉米等作物的遗传育种、杂交组配、多点测试、品种审定推广等。要求具有较强的植物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作物遗传育种、种子科学与工程、数量遗传学、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研究背景。

3.食品营养健康方向:研究内容包括食品功能性成分分析、评估及功能性食品创制;微生物菌种分离筛选和安全评估,益生菌体外体内功能评价。要求熟悉食品特征活性组分的测定和高效制备关键技术,或熟悉动物慢病模型,有动物实验或微生物研究经验丰富者优先。

4. 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物经济:研究内容包括生物技术的经济、社会、环境价值评估,农业可持续发展与农业科技创新管理。要求熟练使用计量经济模型,灵活运用文献计量分析、meta分析、作物生长模型等方法,英文写作功底扎实。

三、支持条件

(一)“北科杰出学者”层次海内外人才

1.薪酬待遇一事一议,正常享受教学科研津贴、各类奖励和二级单位津贴,上不封顶。

2.学校住房补贴一事一议。

3.学校提供科研启动经费理工类人民币500万元以上、经管和人文社科类人民币100万元以上。

(二)北科领军学者层次海内外人才

1.学校提供税前薪酬人民币70万元/年以上,正常享受教学科研津贴、各类奖励和二级单位津贴,上不封顶。

2.学校提供住房补贴人民币200-300万元。

3.学校提供科研启动经费理工类人民币300-600万元、经管和人文社科类人民币50-100万元。

(三)北科鼎新学者层次海内外人才

1.学校提供税前薪酬人民币45万元/年以上,正常享受教学科研津贴、各类奖励和二级单位津贴,上不封顶。

2.学校提供住房补贴人民币100万元。

3.学校提供科研启动经费理工类人民币150万元、经管和人文社科类人民币50万元。

(四)“北科青年学者”层次海内外人才、特聘教授、特聘副教授

1.对于在相应学科取得国内外同行专家公认的突出业绩、学术水平在本学科同类人员具有明显优势、有较大发展潜力的青年人才,可直接聘任为特聘教授或特聘副教授,享受教授、副教授相应校内薪酬待遇。特别优秀者可入选北科青年学者,额外享受人才津贴人民币8万元/年。

2.对于特聘教授学校提供科研启动经费理工类不少于人民币50万元、经管和人文社科类不少于人民币20万元,特聘副教授学校提供科研启动经费理工类不少于人民币30万元、经管和人文社科类不少于人民币10万元。

(五)博士后研究人员

博士后研究人员是我校重要的从事科学研究的生力军。对于符合条件的进站人员,学校提供支持条件如下:

学校薪酬基础上,合作导师可额外给予配套,上不封顶。入选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等博士后专项资助的,学校待遇叠加发放。

学术业绩优异的入站人选可给予特聘副教授、特聘教授待遇。

符合政策的提供博士后公寓/周转房。

符合政策的解决子女入托入学。

在站期间学术业绩优异者出站后可留校任教并给予奖励。

(六)外籍教师

1.外籍教师可申请学校各类教师岗位,纳入学校整体教师队伍管理,享受校内同类人员薪酬。

2.担任海外高水平大学和科研机构副教授及以上职位或其他相应职位的外籍教师可申请访问教授岗位(专兼职均可)。

★以上各类人员社保事宜均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执行,学校协助符合政策的人员解决子女入托入学,符合条件的可进入学校“人才特区”——融合创新研究院。其他事宜面议。

三、招聘程序

(一)有意者请将应聘材料发送至:nongye@ustb.edu.cn, 应聘材料包括:

1.个人简历。含个人基本信息、教育及工作经历、近五年承担科研项目及发表论文情况(标注影响因子及中科院JCR分区)、获奖成果等。

2.附件材料。包括身份证/护照、学历学位证书、任职证明、科研项目证明、论文首页、获奖证明、专利证明等。

(二)通过笔试、面试、答辩、综合考察等不同形式遴选及环节。

(三)上报学校人事处、人才工作办公室按照相关规定和程序,确定人选


学校简介:北京科技大学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1895年北洋西学学堂创办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矿冶学科。1952年,学校由天津大学(原北洋大学)、清华大学等6所国内著名大学的矿冶系科组建而成,名为北京钢铁工业学院,是新中国建立的第一所钢铁工业高等学府。1960年,更名为北京钢铁学院,并被批准为全国重点高等学校。1984年,成为全国首批正式成立研究生院的高等学校之一。1988年,更名为北京科技大学。1997年5月,学校首批进入国家“211工程”建设高校行列。2006年,学校成为首批“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高校。2014年,学校牵头的,以北京科技大学、东北大学为核心高校的“钢铁共性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成功入选国家“2011计划”。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2018年,学校获批国防科工局、教育部共建高校。目前,学校已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工、理、管、文、经、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

学校本部位于高校云集的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全校占地约80.39万平方米,校舍建筑总面积95.01万平方米。学校现有1个国家科学中心,1个“2011计划”协同创新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1个国家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2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1个国家安全监管监察科技支撑工程,6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国际合作基地、创新引智基地等。

学校现有20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30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86个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44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6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17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6个本科专业。学校冶金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矿业工程、科学技术史4个全国一级重点学科学术水平蜚声中外(2017年进入国家世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冶金工程、科学技术史获评A+,材料科学与工程获评A),安全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动力工程与工程热物理、机械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土木工程、化学、外国语言文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工商管理、马克思主义理论等一批学科具有雄厚实力,力学、物理学、数学、信息与通信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纳米材料与器件物理学、光电信息材料与器件等基础学科与交叉学科焕发出勃勃生机。2019年,安全科学与工程、人工智能科学与工程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行列。

学校拥有一支治学严谨的师资队伍。教职工总数3309人,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740人,具有副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职工783人,其中专任教师2171人,在站博士后314人。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4人(双聘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2人(双聘7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4人,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3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3人,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7人,万人计划领军人才25人、青年拔尖人才25人,国家级教学名师2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9人,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4人,北京市教学名师40人,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青年教师奖/新世纪优秀人才103人。